现在的孩子多是家里独苗,被满满当当的爱包围着,承受力常见较差。而日后成功者,一定要有所担当,能耐得住日常的各种考验。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但不少父母爱子心切,做起来还是犯傻。
孩子为什么“受不了丁点委屈、吃不能一点苦”?本期,记者联合3位资深嘉宾一块探索出五大形成“病因”,并开出几种对症性“疗方”。
要想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或许你还要学着做一个“爱而不露”的父母,甚至故意给孩子制造点小麻烦哦。
过分过分娇纵
目前不少父母尤其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婴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特点。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受不能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不随便满足
对于这类任性的孩子,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父母要维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了解靠哭是不可以最后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如何哭也不可以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好的习惯,父母先改变婴幼儿教育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父母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过分娇纵只能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需要应当一直维持理智,不要为了取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达成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达成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假如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见强手、被击败的话,比较容易致使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适度表彰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父母要当令给予表彰,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勉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推荐和一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或有要紧的意义。
当然,也不可以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的父母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导致孩子受不能一点委屈,其他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父母要让孩子了解,人无完人,同意批评也非常正常的。
应该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父母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看着孩子一会儿,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不过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总想孩子赢
有的父母不想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一直想尽方法让孩子赢。其实,如此做只能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可以输,对日后的成长没帮助。
对症疗方有意设些小难点
孩子因为遭到能力、方法、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比较容易遇见困境,而其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还不强,稍遇见困境就会看上去焦躁。但父母切不可因此过分心疼孩子,可以放开手脚,给孩子训练的机会。
孩子摔倒了鼓励他一个人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不防饿他一两顿,要玩具自己去拿,衣服、裤子自己穿,别把他日常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甚至在日常,父母可以有意设置些小难点,引导孩子去解决。譬如,在孩子掌握爬的时候,就能刻意地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去跨越。孩子失败了,父母不要为孩子找各种借口,而是引导孩子找失败是什么原因和成功的办法,借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然,父母自己还要做好表率,要让孩子看到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没逃避和退缩,在参加各种活动或比赛时,也不要过分重视输赢。父母积极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享受过程的心态都会感染孩子。
包办替代
正常状况下,孩子从1-2岁起就会抢着要自己吃饭,还有的孩子要自己着装裤、穿鞋袜、帮忙叠衣物、收玩具等等,这类都是孩子对动手做事的敏锐表现,聪明的父母会非常乐意配合。但相当多父母忍不住包办代替,把所有收拾得干净利索。
对症疗方分配适合家务
自信心的培养其实是抗挫折的要紧方法,而培育自信心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常来讲,1、2岁的孩子可以做些给母亲递毛巾、纸张、整理玩具等事情;3、4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父母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4、5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按期的家务,如擦桌椅、吃饭时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5、6岁的孩子可让他们独立刷碗筷、洗手绢等。
除去让孩子我们的事情自己干,父母还应该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去考虑。譬如,在陪孩子玩积木搭高时,看到孩子用半圆形做基底。不少父母会忍不住纠正:“半圆形不稳的,你应该把正方形积木放手面。”父母在说这段话的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孩子自然不可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了。
推卸责任
不少父母在孩子摔倒时故意打地板,并告诉孩子:“都是地面不平,害孩子摔倒,母亲打它!”这类型似举动将孩子摔倒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地板,长此以往,孩子碰到挫折时就习惯了不去面对或推卸责任。
对症疗方让孩子勇于承担
婴幼儿做错事被发现后,由于害怕或为了逃避处罚,会有意识地为自己开脱责任,来个大哭大闹或“死不认账”。
这种现象表明婴幼儿还没有勇气承认全部错误,需要给予鼓励和诱导,而不是责罚和打骂。
试想,假如刚开始婴幼儿老实把我们的错误告诉成人,得到的是简单的责罚和打骂,而不是有情有理地说服教育。假如婴幼儿刚开始偶尔的哭闹和“拒不认账”,反而使他免受责罚蒙混过关,两相对比之后,被迫选择“撒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因此,这类的撒谎实质上是婴幼儿自卫的一种手段,成人处置这种错误时不要严厉追问。然后让孩子了解,根本不需要撒谎,爸爸妈妈不责罚诚实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故事来给他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了解大伙都爱诚实诚信的好孩子。
小知识
如何看孩子抗挫能力差
许威威给父母列出6条明显表征,父母对照下就了解了。如下:
1.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哭闹。
2.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彰的话,一批评就不开心,甚至哭闹。
3.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
4.怕困难,遇见一点问题就退缩。
5.特别娇气,做错了事,父母一说就哭。
6.不敢承认错误,总是用哭来推卸责任。
挫折教育还要因人而异
自尊心较强的孩子,最好面子,他们在遇见挫折时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种孩子爸爸妈妈切不可过多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
本身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我们的能力就缺少信心,爸爸妈妈要防止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擅长发现他们的长处,创导致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能力较强的孩子遇见挫折时,父母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缘由,放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
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父母应该帮助他确立符合实质的目的,拟定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计划,使孩子既能防止产生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看到我们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本报记者 汪兰平